北有嘉鱼

曾用名:嘉言懿行17
爱好秦汉三国史,脑洞止不住文笔跟不上的段子手

© 北有嘉鱼

Powered by LOFTER

【非斯非/清水】韶华不为少年留(四)辞归

前文链接:

【非斯非/清水】韶华不为少年留(前言+第一章?)
【非斯非/清水】韶华不为少年留(二)罚抄
【非斯非/清水】韶华不为少年留(三)五蠹
番外篇:【非斯非】韶华不与少年留(番外)君子六艺 

史料缺乏,私设如山。终于要进正史向(打起来)的剧情了

话说下章要写到李斯入秦了,李斯入秦以后会出很多幺蛾子,头一个跟本章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关,在评论区第一个猜对作者要写什么情节的可以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让你喜欢的人物出境+加戏哦~看看我们有没有心有灵犀~

【以上只是因为作者担心自己写了太多字有人读不下去↑↑↑】

----------------------------前方正文分割线--------------------------------

仲夏将至,天气转暖,骏马伴着报捷铃声在兰陵官道上朝着郢都的方向飞驰,当地的百姓也纷纷走上街头,搬出自家的干粮、浊酒犒赏得胜归来的楚军将士们。就在半月前,韩、赵、燕、魏、楚五国发兵组成了联军,在魏国信陵君的带领下合纵攻秦,素有“虎狼之师”之名的秦军首战失利,退守函谷关。

喧嚣一隅的兰陵学府内,荀卿正和韩非相对而坐。

 “学生贸然前来,叨扰夫子清净了。”

一向不羁的刺头竟变得小心拘泥起来了,荀卿心下顿时明白了几分,不等他开口便率先问道:“为何是现在?”

“什么?”

“为何现在要走?”荀卿解释道。

韩非先是一惊,愣了几秒后反应过来,自嘲地笑笑,说道:“学生这点心思果然瞒不过夫子慧眼。近日学生收到家书,说我韩国与魏公子率领的四国联军击退了蒙骜。秦军怕是一时不会再轻出函谷关而东进,东方六国也可以此为契机休养生息。学生承蒙师恩,学帝王之术以报国,值此天赐良机,若不回国更待何时?”

荀卿点点头说:“你博学强记、才思敏捷,所作的文章虽然略显浮躁,但是文采斐然。你又是韩王宗亲,若归国后当一博士,安心治经、传道受业,也算学有所成。”

“非……不想当博士。”韩非低着头小声嘟囔着。

“什么?”

“如今的韩国需要的是策士,而非博士。”韩非扬起头,字字掷地有声,“学生归国后会倾自身所学,进言韩王,变法强韩。”

“变法强韩……”荀卿苦笑道,“去‘书简之文’,免‘先王之语’,除‘私剑之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斩首为勇’是吗?[注1]”

“啊……”韩非的嘴角尴尬地抽动着,半晌才接上话茬,“夫子怎么知道……”

“荀府门下的两个高徒都那么推崇的言论,我这个当老师的自然也要多留意一些了。”荀卿笑笑,眉眼间依旧透着和蔼,仿佛并没有因那文章而迁怒眼前人的意思,“你说我‘守株之类’也好,‘五蠹之一’也罢,我并不在意。只是我有一事不明,你说说看,这家中的一应器具、建造所需的砖瓦都从何而来?”

“从工匠处来。”

“那从事耕作的农民和战场上厮杀的勇士能否制造这一干物件?”荀卿接着问道。

“这怕是不太对路。”

“那你再说说,帮助君主处理政事,为君主建言献策的是何人?”

“智计之士。”

“若是一个国家只剩了农民和军士,智计之士又从何而来呢?”[注2]

“这……”韩非一时接不上话,陷入了沉思。

“毁学之计虽可换得一时安宁,长远来看却必将导致衰亡。你还年轻,有些事情想不周全无可厚非,老师只是希望你不会有看到国家因自己所献策略有失而灭亡的一天。”荀卿突然话锋一转,望着他身后的方向说道,“你们两个像商量好了似的。”

“嗯?”韩非猛地转身,愣是把立身后的李斯撞了一个趔趄。

荀卿偷笑,继而正色道:“楚王如今在招揽贤才,你若想,我可向春申君修书一封……”

“多谢夫子美意。”一听到“楚王”二字,李斯便一口回绝说,“学生看那楚王不成大器,其余六国之中只有秦王奋五世之余烈,有吞天下而称帝之象,因此学生打算西行入秦。”

“……”荀卿揉了揉太阳穴,心下想着:一个没完,又来一个。“你可还记得我对你说过的‘便利之论’吗?”

李斯答道:“夫子说过秦虽常胜,却依旧害怕各国合兵伐己,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夫子还说我所谓的‘便利’乃是舍本逐末,只有兴仁义之师才能安定天下。”[注3]

“还要入秦?”荀卿追问。

李斯点点头,斩钉截铁地说:“如今五国合纵大败秦军,秦王必定心急,此时若有人献上破合纵之良策,也必会得到重用,得以建功立业。学生此生最恨贫贱庸碌,值此天赐良机,若不入秦更待何时?”一番慷慨陈词过后,李斯得意地瞄向了左边,期待着对上一个肯定的眼神,却只见到韩非呆坐着望着地板,魂不守舍。

“唉……”荀卿轻声叹了口气,说,“你博古通今,是难得的全才,倘若一日平步青云,还希望你记得一条,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大盛之日往往是衰败的开始。”

“学生受教。”李斯一脸不情愿地挤出这几个字。

荀卿左右打量了一下自己的两个学生,猛地站起身,背过身去一甩袖子说:“唉!也不知当初吃错了什么药要把你两个不省心的招进来,天天把学府上下搅得不得安宁不说,还争先恐后地往火坑里跳,嫌这世道还不够乱吗?!”

韩、李两人一惊,不知这股无名之火从何而来,相觑半晌后,试探地叫了一声:“夫子?”

“要走快点走!”荀卿甩甩手,再开口时已是哽咽,“出了这个门……也省得老夫日日……为你们操心。”

 

话说韩李二人与荀卿告别后,便各自打点行囊准备下山。李斯知道韩非的行李繁多,便早早地前去帮忙。

“斯兄这行囊过于简便了吧?”韩非指着李斯的小包袱问道。

“入秦路途遥远,多带器物反倒不便。因此斯只带了些许干粮、盘缠。”李斯说着还掏出了一卷书简,在半空中挥了挥,“当然还有非弟所作的文章,以作纪念。”

韩非瞟了一眼便兀自开始埋头收拾,便收拾边问:“斯兄这是要立即前往秦国?也不和家乡父老告别?”

“告别?”李斯哼笑,“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早年家境贫寒,考妣既丧,又没有娶妻,孑然一身而已;昔日同僚又多是些短视庸碌之辈,不见也罢。”

“斯兄这仕秦的态度倒是坚决。”韩非的语气毫无起伏,不知是调侃还是他意。

李斯正从书架上抱下一摞书简,听得这话,手一时僵在了半空中。“非弟你……难道也想劝我不要入秦?”

韩非抬头,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他伸手接过李斯手中的书简,说:“你想入秦这事我早就知道。秦军兵坚甲利,秦人善于耕种,自商君变法之后国富民强,是个好去处。老夫子一向对秦国颇有成见,早上的话你不必在意。”

“还是非弟懂我。”李斯长舒一口气,笑盈盈地过去把盛满书简的箱子扣好,“我就说,非弟写得出‘用计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又怎会不知秦国之强盛。不如你我一同入秦,以你我之才,定能助秦王成就帝王之业。”

韩非并没有接李斯的话茬,反道:“我倒是想先听听斯兄的破合纵之策。”

“这个啊——”李斯来了精神,“五国虽一时胜利,但并未削弱秦军之力,函谷关地势险要,蒙骜、王龁善守能攻,想要打进关中怕是有如登天。且六国向来都是表面一团和气,实际离心离德,合纵之军不攻自破,而单独一国又无力与秦之国力、军力相匹敌,秦国东出,指日可待。”李斯用手在半空中比划着,并未注意到眼前人渐渐黯淡的眼神,他说:“六国之中,赵魏韩三国离秦国最近,秦自昭王之后,已拥武遂、上党,且我看过山川地形图,函谷关到洛阳有大道,可供行军,一旦时机成熟,取韩易如……”

韩非手中的书简滑落,“啪”得一声打算了李斯眉飞色舞的演讲。李斯眼疾手快俯身下去拾起了书简,递还到韩非手中,却瞥见了书简上那四个工工整整的韩篆——“上韩王书”。李斯噤声,他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尽管多年来的称兄道弟已经冲淡了这个身份,但自己的同窗好友总归还是韩国的公子,那个差点被自己口头灭掉的韩国的公子。

 

就这样,在某个蝉鸣和盛绿掩盖下的五月,两个还未为世人所知的青年告别了五年的求学生涯,各带着一身的豪情和壮志一路向西。马车裹挟着飞扬的尘土在兰陵的街市上穿行,学府伴着马蹄声和街边无知孩童的童谣渐渐远去,“兄弟同出门,同行不同志。凄凄分歧路,各各营所为……”[注4]车内二人对视,竟是无言。


注释:

  1. 《五蠹》的内容,见前文

  2. 改编自《韩非子·定法》

  3. 出自《荀子·议兵》

  4. 元稹《出门行》——不好意思让元稹同学穿越了一下


--------------------------正文结束分割线----------------------------------


最后一个镜头给荀老师:

兰陵学府内,荀卿依旧望着两人离去的方向出神。
“老师已经一日未用餐饭,该用餐了。”年轻的弟子说道。而荀卿却摆摆手。
“老师为何闷闷不乐?可是不舍得师兄们离去?”弟子问。
“你的这两位师兄都是世所罕见的奇才。”荀卿叹了口气,“可惜生逢乱世,怕是都躲不过命中的劫数。”

【好了荀老师你可以杀青了】

荀子OS:好在老子没活到他们两个打起来的日子(也许……)
李斯OS:居然要在仕途和非弟中间二选一,这不科学
韩非OS:后知后觉的斯兄和口嫌体正直的老师都好可爱的



评论(20)
热度(10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18-11-04